教育数字化

  • 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角色、挑战与路径

    马学俊;程维维;

    人工智能以其强大而又独特的优势,逐步扮演起变革者、管理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并与老年教育初步融合,探索形成了老年教育学习网、老年大学5G智慧校园、智慧养老社区等发展模式。然而,人工智能宛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也使老年教育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唯技术主义”引发老年教育价值取向偏差位移;“信息茧房”导致老年教育内容汲取同质单一;“智能鸿沟”致使老年教育质量效果降低削弱;“机制缺位”制约老年教育发展布局长久有效。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系统性的综合工程,理应通过优化智能技术、加大资源供给、提升智能素养、构建统筹机制等路径释放叠加效应,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满足感。

    2024年01期 v.24;No.122 1-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大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持续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实证分析

    沙海银;牟映雪;

    在线自主学习能力是智能时代下大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根据J本科院校的实证调研数据和现有研究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大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持续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实证分析表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效用感知、学习态度均对在线持续学习意愿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同时会通过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的中介效应对在线持续意愿产生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通过学习策略、效用感知、学习态度的中介作用对在线持续学习意愿产生间接影响;持续学习意愿在性别、学科背景方面未发现显著性差异,但在年级变量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大三学生的持续学习意愿水平要显著高于大一、大四两个年级。最后,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出从三视角、六方位激励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强化学习动机、提升效用感知、改进学习策略,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持续意愿。

    2024年01期 v.24;No.122 8-1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远程教学中网络式PBL教学模式的在线临场感实验研究

    范珍桃;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网络式以问题为导向(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在线临场感是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实验法,选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查网络式PBL教学模式的在线临场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网络直播教学模式,网络式PBL教学模式的在线临场感更强;网络式PBL教学模式和网络直播教学模式的教学临场感没有差异;社会临场感、情感临场感、学习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在网络式PBL教学模式中更加显著。

    2024年01期 v.24;No.122 17-22+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教育知识图谱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黄华清;周英英;罗李思;莫永华;

    随着教育领域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教育知识图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教育知识图谱作为一种以图的形式展现知识和知识之间关系的方法,能够为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洞察力。本文以CiteSpace为工具,对教育知识图谱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教育知识图谱研究主要集中于可视化分析、科学知识图谱等方面。未来的趋势是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现个性化教育。

    2024年01期 v.24;No.122 23-2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思想政治教育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王斌毅;

    空间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方式及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空间不仅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理环境支持,而且可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和社会交往实践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是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站在新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视角下,探索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被遮蔽的空间要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其他空间的交互和碰撞,以还原真实、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学生主体需求、教育环境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科学探索和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架构有助于推动空间内诸要素有序流动,还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性、话语亲和力和针对性。

    2024年01期 v.24;No.122 30-3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Z时代青年“外佛内卷”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张琳;黄闪闪;

    “外佛内卷”是Z时代青年学业消极情绪中的一种重要体现。作为“佛系”与“内卷”的概念矛盾体,“外佛内卷”从多个维度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外佛内卷”现象是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思维是过度“内卷”的内因。“外佛内卷”现象是假性“佛性”的新形态,应然和实然的落差是假性“佛性”的外因。实现青年群体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培养青年人的共同体思维,同时明确自我定位,做好个人规划。

    2024年01期 v.24;No.122 36-40+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智慧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冼碧雯;

    智慧教育的兴起,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途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基因,其内涵和价值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智慧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并以国家开放大学英语本科的高级英语阅读(2)课程为例,从教材和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实践证明,在融入教学中,使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可以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陶冶其文化素养,提升了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感,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2024年01期 v.24;No.122 41-46+5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英语教学研究

  • ChatGPT时代英语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基于14项实验与准实验的文献分析

    蒋鸿基;

    通过元分析和案例分析,探讨了ChatGPT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给英语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首先,采用元分析方法分析了14篇相关文献的24个效应量,结果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对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积极影响。再者,通过典型案例归纳总结,人工智能技术为英语教育带来的机遇主要包括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沉浸式语言体验、支持实时语言交流与练习等。最后,本文提出在ChatGPT时代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英语教育也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需要引起关注。

    2024年01期 v.24;No.122 47-5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线上教学模式探究

    舍鲜菊;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线上教学模式探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需求相一致,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具有积极意义。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当前英语线上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包括指导理念陈旧、教师教学技能欠缺、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线上监管水平不足、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在教学环节中得以彰显等问题,并据此提出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管评体系的举措,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线上教学模式。

    2024年01期 v.24;No.122 55-5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 沉浸式环境下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效用的研究

    陈郁;

    沉浸式环境颠覆了英语听力教学和学习场景受限的传统,其对于语言学习的优势已得到公认,加之5G等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渗透和沉浸式教学法的推行等,都有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当务之急是分析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效用提升所需环境、技术、内容和评价等环节面临的不同问题和对英语听力学习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改进策略,从思想层面贯通沉浸式理念,采用深化技术运用、完善内容资源和融合等级量表等具体策略,为沉浸式环境下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效用研究提供些许经验。

    2024年01期 v.24;No.122 60-63+7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教师发展研究

  • 从“教书匠”到“新乡贤”:结构化理论视角下乡村教师的角色重构

    郝然;韩登亮;

    中国的基础教育最大的受众群体在乡村,最薄弱的环节也在乡村。发展乡村教育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受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也受制于学校制度的规约,教师主体与学校制度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许多乡村教师沦为教学机器般的“教书匠”,需要基于角色重构的理论视野,赋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身份。教师“新乡贤”身份的塑造可以从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学校结构的优化及教师作为能动者的乡贤自觉等方面来实现,从而体现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师的期待。

    2024年01期 v.24;No.122 64-7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

    孔祥义;李季;

    以1978年—2023年中央层面颁布的43份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综合考虑所选激励政策的内容,政策工具的特点,以及激励政策变迁的过程,构建政策内容、政策工具和时间维度的三位分析框架。通过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研究中存在命令工具与劝告工具运用情况较为均衡、职能拓展工具运用情况存在缺失、权威重组工具运用情况存在过溢、报酬工具运用情况持续降低等现象。因此,应综合运用激励政策工具,提升各类政策工具组合效果;激励教师关注自身成长,拓宽乡村教师未来发展路径;防范权力部门工作重叠,避免对教师激励产生反作用;优化乡村教师奖补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扎根乡村任教。

    2024年01期 v.24;No.122 72-8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 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开放大学教师核心素养研究

    牛丽娜;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持续引发教育教学的变革。开放大学的教师要勇于面对挑战,深刻转变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注重教育信息化功能和价值的发挥,从而很好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开放大学教师应特别注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即:设计思维素养和数据素养。核心素养赋能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最后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开放大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升策略,即:唤醒教师创新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重视教学研究,推动教育变革。

    2024年01期 v.24;No.122 81-8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文法论坛

  • 近代以来“侠文化”研究回顾

    胡海洋;

    “侠文化”是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对中国古代“侠文化”的研究,长期以文学领域为主阵地,这是与该对象自身的特质,以及文学研究的习惯性言说理路相适应的。自近代“侠文化”受到学界关注伊始,形象分析就是核心切入点。在讨论“侠”形象之演变时,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侠”便自然而然成为用以提供论据的材料。尤其武侠小说研究,无论针对于某一作家(及其作品系列)的分析,还是对武侠小说源流嬗变情况的整体讨论,都不能脱离对于“侠文化”的历史描述。然而,目前仍缺乏系统的从“侠文化”本身出发的研究。

    2024年01期 v.24;No.122 86-94+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困境与突围:零余者他者建构的主体性分析——郁达夫《沉沦》《迟桂花》谫论

    李靖;邓丽华;

    郁达夫的两部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分别作为其创作前后期的代表作,被视为现代文学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中的经典。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中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因此其笔下的主要形象——零余者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主体在他者的入侵下走向分裂、异化甚至毁灭;同时,郁达夫对因他者而产生的欲望主体进行关照,零余者在欲望缺失的驱使下,一方面将身体作为填补欲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展现出欲望缺失下的疾病隐喻。借助拉康的他者论和欲望论来探寻郁达夫短篇小说中零余者的身份危机成因和自我找寻主题,从而揭示零余者自我异化于他者世界的被动性,以及在他者世界中自我建构所展现出来的主动性。

    2024年01期 v.24;No.122 95-10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轻罪化背景下被害人承诺的效力问题研究

    朱玲;

    被害人承诺作为出罪事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在其效力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利益衡量说有效协调了公民的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利益衡量说的基础之上,结合刑法效果的类型可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形态分为有效、生效、无效等三种类型。通过借鉴我国刑法犯罪构成要件的四要素,进一步明确有效、无效、生效的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的具体内容,形成逻辑缜密的被害人承诺效力体系,从而实现入罪与出罪的平衡。

    2024年01期 v.24;No.122 101-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2024年选题重点

    <正>《广州开放大学学报》是由广州开放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44-1758/Z,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2097-3578。本刊立足终身教育,以“关注终身教育,兼顾相关学科发展”为办刊特色。现发布2024年选题重点,诚邀新老作者惠赐佳作。1.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县域社区学习中心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3.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创新与服务国家战略研究4.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创新与服务国家战略研究

    2024年01期 v.24;No.12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启事

    <正>《广州开放大学学报》是由广州开放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关注远程开放教育、兼顾相关学科发展”为办刊特色。本刊优先刊发远程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智慧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的文章,竭诚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本刊从2021年4月开始已采用在线投稿系统收取稿件,原有的投稿邮箱已停用。敬请各位新老作者通过在线投稿系统踊跃投稿。在线投稿网址:https://gzkfdxxb.cbpt.cnki.net。

    2024年01期 v.24;No.122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 下载本期数据